首页
搜索 搜索
快讯 >

夜雨丨赵爽:下庄自古一条路

2023-07-07 11:12:09 上游新闻

下庄自古一条路

文/赵爽

去下庄,似乎只有一条路,从古至今。


(相关资料图)

今天的路就是眼前这条一直没有岔道的柏油公路。在观光电瓶车上,看着头顶的绝壁,那山深处,传说中让野猴都丧了命的一百零八道拐步道,想必如今是杂草丛生,废弃已久。

挂壁公路,车继续行,眼看即将驶出公路尽头,我下意识紧盯着驾驶位,不自觉地坐姿板正,随后听到身后有几位异乡人正摸索着安全带,发出簌簌之声。临近时,车辆缓慢降速,左转转大弯,驾驶员稳健地找到最大转弯半径,车身左侧和山壁近在咫尺,车身右侧的防护栏也几乎触手可及,转过这弯,眼前豁然开朗。继续行,须臾,又一次左转。一路上,就这样弯弯转转,每一个弯都让人感受到了下庄人开山凿路的艰辛。

这里是下庄村,属竹贤乡,在巫山县,世外桃源。

但祖祖辈辈的下庄人并不这么想,几百年以来,这里只有那一条险峻的步道可以进出,最窄处只容得下一人侧立,而脚下,就是悬崖峭壁。听听那句下庄的顺口溜:“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从下庄村到竹贤乡,现在一个小时的车程,过去身强体健的人一个来回也需要走上两天。

站在这“井底”,看群山环绕,下庄的路,实不好走!同行的游客似乎都在寻路,寻那一条下庄古道,古道入口在哪里?出口又在哪里?

世世代代的下庄,有多少下庄人也曾站在这里,仰望群山,向天发问,“下庄的出路在哪里?!”

1997年,下庄人终于不再发问,一个带头人站在这里,对大家说,“修路!修能通汽车的公路!这才是下庄的唯一出路。”

于是,108名村民饮风宿雪、肩挑背磨,牺牲6人,耗时7年,终于凿出一条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

在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挂满墙壁的是当年的钢钎铁锤,摆在展台的是修路用的油灯绳索。从这些老物件上可以看得到下庄人的坚韧,在最为震撼的纪实照片和影像里嗅得到“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魂。

那一张张修路面孔,朴实亲切,就像邻家叔婶儿;那一道道坚定目光,笃定决绝,是战天斗地的无惧勇士。老师在村小的黑板上写下“大人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读书为下庄明天”,下庄村的孩子们同样也令人动容。

从那时起,下庄人不再坐井观天,下庄村渐渐成了真正的世外桃源。

如今,漂亮的农宅变成了特色民宿,改造后的大屋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个村庄就是一所学校,每一位村民都是老师。走在开满小花的村道上,遇上一群观光研学的中学生,我听到其中有个同学说:“这里好像爷爷奶奶的家。”

是的,像爷爷奶奶生活过的村庄,但这里如此与众不同。曾经贫困闭塞、与世隔绝的下庄,走出去的年轻人再也不愿回来。而现在的下庄,已经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四色”经济道路。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特色生态产业也在逐步形成,撂荒地重新生机勃勃,产业园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下庄吸引,他们来到这里,听下庄人的故事,看下庄村的变化,还有的留下来创业,撸起袖子就融入下庄的乡村振兴。

绕着村子走下来,看到的每个下庄人都笑脸盈盈,干劲十足,能感受到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下庄的路,是下庄人一尺一丈凿出来的,它像极了我们的人生路,遇到困难向前看,勇敢面对别回头,自助者天助。

路,总是要通的。

出下庄,也只有这一条路,从古至今。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