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学子赴青海省开展“文化之光”暑期支教活动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唐卓 潘奕筱 蒋可心
青年系家国,同心赴雪域;借风唤花醒,情暖夏无尽。以7月21日举办的开营仪式为起点,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丹阳青溪学园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化之光”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线下开展为期9天的夏令营活动。作为2023年“圆梦工程”服务农村未成年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团队,该实践团队针对牧区学子学习效能、知识背景、心理支持、自我及社会认知等薄弱环节,采用学科课程与主题课程、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青海省黄南州民族中学的新高三学生提供辅导与陪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学海撷英,倾囊相授
团队设计了“古今中外——探寻历史板块性专题”等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特色学科课程,致力于引导学生感受各类学科魅力,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实践团成员们从学习方法和思维体系建构入手,关注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反馈,力图帮助其走出低效学习的恶性循环。
实践团成员张悦负责讲授文科数学,她在课后感叹:“同学们会心的微笑与疾书的身影,仿佛将记忆里高中岁月的雀跃与沉思、酣畅与彷徨重新带回到我身边,让我总想竭尽全力去企及他们满含信任的一声‘老师’,回应他们寻根究底的求知热情。”
团队成员与牧区学子的此种双向联系还体现在“主题在地研学” 活动之中:实践团成员带队参观当地热贡艺术博物馆,鼓励学生开展对家乡特色文化的深层体验与知识挖掘,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起自觉的学习研究意识,另一方面也让团队成员经由当地学生视角感受到了热贡文化的恒久魅力,于学科背景下共同照亮“文化之光”。
拥抱世界,骋怀游目
团队充分利用线下教学优势,策划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项目式学习主题课程,涵盖通识教育、思想启迪、视野开拓、文化充盈、师生实践等主题,希望从多领域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域度。实践团队为牧区女孩设计专属小组合作课程,提供科技观照现实生活的梦想航道;借助丝路景观与历史故事,让学生体会平常生活中蕴含的深邃多元文化渊源;拆解日常语言中的各类常见逻辑障碍,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表达、互相理解;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绿色课堂,力图培养牧区学生对环境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在主题课堂上,实践团成员潘奕筱鼓励牧区女孩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痛点,切入需要解决的在地社会问题。她总结道:“课程刚开始,女孩们在表达自己想法时难免会有担心、忧虑、不自信。但随着兼具挑战性与趣味性的课程逐步推进,志愿者老师们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我欣喜地发现她们的研究热情被点燃了。通过本次课堂,女孩们增长了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了解,将有助于提高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
寓教于乐,淋漓酣畅
为加强实践团成员与牧区学生的情感联结,团队突破传统课堂限制,开展了多样的素质拓展活动,涉及创意创新团体辅导、互动式教学、户外实践等形式。生涯规划游戏、变废为宝大作战、音乐书法素养提升、主题趣味运动会……团队成员尝试构建文化沟通渠道,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意义饱满的暑期记忆。
在“变废为宝大挑战”的生态瓶制作课堂中,同学们跟随实践团成员进行环保创作和巧思表达;在“生涯漂流瓶”游戏中,团队成员帮助同学们理解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在“看见每一个人——关爱残障人士主题运动会”中,团队成员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残障人士日常生活,向同学们传递着多元、平等、包容的价值理念。
负责开展“音乐鉴赏与实践”素质拓展活动的实践团成员曾好深有感触:“这里的藏族孩子在平日里并没有太多接受音乐课程的机会,但对音乐的倾耳欣赏、对解读的认真听讲,都展现了他们对于音乐的热忱。从怯生生的尝试低声演唱到自信大胆地表露全部声音,乃至和志愿者老师合作完成表演,短短的几课时也见证并嘉奖着大家的成长。”
据了解,“文化之光”实践团队已经与青海省黄南州民族中学维持了长达五年的合作关系,始终聚焦于共建支教育人价值共同体的长期目标,秉持“教育报国”“服务育人”的初心,围绕“以支教促发展”的主题开展活动。本次夏令营是团队在疫情以后重返线下的第一次实践,也是在黄南州民族中学实践“全过程陪伴、多元化开发、全方位引导”理念的又一次深度探索。团队基于往期经验教训,持续贯彻“陪伴成长”的理念,给予民中学子温暖陪伴与榜样引领,以奉献和互助的志愿者精神为西部教育贡献青年力量。正如实践团成员阿热爱所言,“我们希望和这群孩子一起成长,留下一些痕迹,小到风雅颂的知识,大到一份情谊。愿剩下的日子里,我们能做好该做的事。”
从120°E,30°N到102°E,35°N,跨越大半个中国,“文化之光”团队执守服务育人之景行,守望雪域青春格桑花,在互联互通的教育帮扶中播撒着公益星火,点缀着祖国边疆的文明星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